close

剛開始看到開頭第一句話時,我以為這會是一篇色彩鮮明的同志文學,不過這個想法在我看完後,便覆上了另一種感覺,好像有點曖昧的氛圍,但是很淡。

前面描寫了女學生們即將畢業,對於結婚這件事議論紛紛,以及友情可能會因為愛情而逐漸疏遠等。其中,同學在課堂上提到的「慢如牛」與「鋼琴聲」,我並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多的隱喻,只覺得單純是劇情的設計。而關於老師哭的原因,我認為可能是因為與學生朝夕相處、日久生情,所以分別時難免有些不捨,像是母親對孩子的那種情感。又或者,是她想到了自己過去學生時期的經驗,因為早期女生總是年紀輕輕就出嫁,所以看到那些女學生們,也不由得心疼起來。尤其在她送給她們的信條中,我認為透露了一種「不要被世俗所侷限,要勇於做自己」的感覺。

隨著身邊的同學們紛紛結了婚,而惠英遭到姑媽幫她介紹對象,爸爸勸她早點結婚等,這讓惠英對於結婚這件事也有所動搖。文中描寫了惠英與爸爸、媽媽之間的關係,無論是媽媽的離開、爸爸的觀念與期望,或是侄兒說的那些話,都凸顯出當時社會的刻板印象,以及要打破傳統女性束縛的困難。此外,我覺得二哥的信也很重要,因為那封信,惠英才能確認自己的信念與選擇,彷彿也是她的心聲。

最後,看到惠英、朱映與翠苑三人在海邊的情節,才讓我稍稍感覺到有一點曖昧不明的意味,但我認為那也可能只是因為她們太要好了,所以當愛情來臨時,友情就有些變質了。不過,相對於現代社會而言,應該就不至於這麼嚴重了吧。

arrow
arrow

    Sunny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